1997年,有着37年军龄的徐恩惠从盘锦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位子退下来,工作档案移交到市民政局军休中心。同时,要搬出住了18年的军分区小独楼,徐恩惠买了一套120平方米二手条式楼,当时家里人有些想不通,放不下面子。徐恩惠耐心地解释说:“住哪儿都一样,咱一辈子都服从党组织决定,不能因为住房问题违背组织原则,搬出来就搬出来吧,共产党员不能光顾面子不讲原则!”
徐恩惠退休后创办了盘锦新世纪修配厂和交通救援施救有限公司。不过,他们公司专门招退伍兵——家庭生活困难的、下岗后重新上岗难的、当兵回来没有安排工作的,上不起大学或退学的,甚至是离婚后一个人带孩子生活情绪低落的都要。
在企业管理上,徐恩惠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他们的企业经常开展节约一个螺丝钉、一根焊条、一块擦机布、一把刀片、一脚油、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支笔的比赛活动。工人们干技术活,他就自己去干体力活,去挖土平地,打扫卫生,同职工一起在食堂吃大锅饭。有人说他财迷、抠门,徐恩惠说这是为了企业好,让大家跟我干每月能够拿到工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大家的。
一些青年人在他们厂学到了手艺,腰杆子硬了,就跳槽自己出去赚大钱,徐恩惠并不生气,他说这符合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愿景,他们不但自己有了生活来源,还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小家稳定了,社会也稳定了,一举多得,这不就是我的担当、我的学习成果吗?
多年来,徐恩惠救援公司的民兵应急分队义务出动车辆1000多台次,抢救伤员100多人,义务完成抗洪、救火、特大交通事故抢救等急难险重任务,无偿为军队、民兵预备役单位拖车、修车,总价值达40多万元。
平日里徐恩惠没有别的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也不出去旅游。看似家大业大的他对自己花钱却很吝啬,冬天他特别喜欢穿军大衣和军式三接头,夏天就是一件几十块钱的衬衫,一双旅游鞋和军队胶鞋。一条当年部队发的腰带都快磨烂了,一直用到现在。每每有人提起,老爷子总是深情地说:“还是部队发的质量好,耐用!”有一次徐恩惠穿了件白色短袖去给一个企业讲党课,有人不认识是什么布料,对他说,“你穿的衣服很有特色”。徐恩惠笑着说:“这是的确良,已经没有生产的地方了。”
徐恩惠用自己的退休金和公司收入建立了党史、军史馆,被相关部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次他去锦州古玩市场,来回4个半小时一瓶水都没有舍得买,却花500元买了一顶抗美援朝的旧军帽。
徐恩惠的军旅情结是根深蒂固的,他常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从小放牛、种地什么农活都干过,18岁那一年,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深得大队领导和乡亲们的认同。那年部队来征兵,大队将唯一一个参军名额给了他。入伍那天,乡亲们给他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地欢送他。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就是一名出征的壮士。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认定当兵是人生最光荣的事。后来,他不但把女儿和儿子都送到部队,而且还是送到最艰苦的地方,他唯一的女儿当兵的地方在黑龙江满洲里扎兰屯,条件非常艰苦,她不敢对爸爸说,哭着写信让妈妈向爸爸求情能不能换个地方,徐恩惠知道后专门去看望女儿,对她说:“当兵就是要锻炼吃苦,怕吃苦就别当兵!”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徐恩惠,本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但他仍然带领他企业的那些退伍兵,像军人一样撑起一方蓝天。他说:“我虽然退休了,但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誓言不能退;退伍了,但报效祖国、献身使命的誓言不能退。我现在是一个老板,更是一名永不退伍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