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阳泉地质遗迹与地质资源丰富。
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1870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阳泉考察后出版了《中国旅行报告书》,揭开了阳泉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神秘面纱。1913年,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先生在阳泉开展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工作。1923年-1926年,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在阳泉发现并命名了䗴科化石以及头足纲动物化石,继而命名了四节石灰岩层、钱石灰岩层和猴石灰岩层3个标志性地质岩层。1936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与甘颇、袁希渊、王存义等专家在阳泉考察并研究了二叠纪-三叠纪地层。阳泉堪称中国地质摇篮之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地质文化园建有䗴化石广场、中华地质广场、鹦鹉螺广场、岩芯展示墙、化石墙等景观。有以下13个展示单元:中元古代长城纪(Ch)三叶虫园、中晚元古代大砾岩园、中晚元古界长城系(Ch)波痕泥裂园、早古生代奥陶纪(O)海洋生物园、上古生界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海洋生物园、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海洋生物园、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山西组(P1s)植物园、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砾岩园、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孙家沟组陆地淡水灰岩园、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Qp)石灰岩大砾岩园、晚古生代硅化木假山、新生代玄武岩假山、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冲积岩(大砾岩)。
地质文化园是学院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大中小学生普及地学知识的科普基地。
近年来,学院在教育教学、引进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门筹措资金建设地质文化园,充分体现了学院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重视。希望在校学生及来校访客在游览参观的同时寓教于乐,感受地质的美丽与神奇,热爱地质,热爱自然,建设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
2023年3月18日



(视频来自微信视频号:山西工院雨夜;摄影:史德科)